如何弭平城鄉差距,向來是教育界的重要課題。在 SDGs 概念出現之後,相關的討論更是熱絡。但除了偏鄉急需教育資源,介於城市和偏鄉之間,所謂「非山非市」的學校,往往是更被忽視的教育死角,更難取得外界協助,只能靠校長四處奔走和老師的熱情支撐。
在 ESG(「環境保護(Environmental)」、「社會責任(Social)」與「公司治理(Governance)」)盛行的年代,一直思考能肩負哪種社會責任的 BenQ,本次攜手屏東富田國小和英語教育機構 BigByte 的翻轉教育計畫,見證孩子們在短短六週內,從記不全 A 到 Z 的狀態,到能自信發表英文小書的卓越成果。
這些孩子們是如何做到的呢?
「非山非市」的學校,教育資源往往不上不下
屏東縣內埔鄉富田國民小學 Fu-tien Primary School
根據 SDGs 目標 4:「確保有教無類、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」,雖是簡短一句話,但在有限的資源中,「如何有教無類」?「如何公平」?「何謂公平?」都是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正面對的嚴峻挑戰。
在都市,教育資源不足,可以仰賴補習等外部資源補足;而偏鄉,已是教育資源挹注的重點區域,但像是屏東縣內埔鄉的富田國小,既非都市,卻因鄰近高速公路,也不屬於偏鄉,這種「非山非市」的學校,常是教育資源的漏網之魚。
而且富田國小所在的內埔鄉,本身面臨嚴重的人口外流問題,家庭支持和文化資源也顯然不夠。據校長盧亭妤所述,當她第一次加入富田國小的時候非常訝異,校內有許多孩子從來沒有去過屏東市看電影,也有孩子經常無法到課,必須要聯繫社工,才能將孩子找回學校上課。
屏東縣內埔鄉富田國小 盧亭妤校長
「我其實到學校的第一年,感受到很大的惶恐,是來自於這間學校的沉默。我聽不到學生的聲音、我聽不到討論和對話的聲音。」盧亭妤回憶。
資源不足,就會影響到學生的認知能力程度。一般的學校,特殊生比例約占 3%~5%,但富田國小的特殊生占比則高達 10.7%,相當於十位學生中,就有一位是學習障礙或情緒障礙的孩子,以至於他們難以跟上預期的學習進度。
校內老師雖有熱情,願意課後加強輔導,但無奈師生比實在太懸殊、時間也非常有限,分身乏術、力有未逮,無法照顧到每個弱勢生。因此向校長發出了求救的訊號。
那位老師的話語,至今仍讓盧亭妤言猶在耳:「校長,我可以幫非常落後的小朋友,用額外的時間,進行一對一或一對二的教學。可是有些在臨界值的小朋友,他可能只需要一些持續的力量,推他一把,學習能力就有機會上來了,但我真的抽不出更多的時間了,我只能把我的時間,先留給那些完全沒有辦法跟上的小朋友。那些只需要再稍微推一把的學生,你可不可以幫我找其他的資源?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