衛福部國健署舉辦「親子共讀,為孩子的未來朗讀」記者會,署長王英偉表示,「母嬰親善醫院2.0版」即將出爐,其中包括「親子共讀」,預計最快三個月內提出具體方案。
另外,媽媽手冊未來改版時,也將加進親子共讀資訊,並與醫界合作,在寶寶健檢時推廣共讀技巧。台灣兒科醫學會與北市醫師公會將在今年7月針對兒科醫師、醫學生、退休護理師舉辦親子共讀培訓課程。
王英偉署長指出,引用美國哈佛大學2000年一項研究報告,兒童大腦在六歲以前就完成95%的發育,感官跟語言更在五歲以前就達到最大發展。不同教育程度家庭出生的孩子、有無親子共讀,在詞彙量的表現上出現三倍的差距,而孩子18個月大的時,就能觀察到其中不同。
苗栗的辛小姐深刻體會親子共讀的好處,她生產後固定回卓蘭鎮衛生所接受健兒門診,一次自醫師開的「繪本處方」中,接觸到親子共讀,開始抱著寶寶唸書,持續一、兩年,親子間有更多話題,寶寶也增加了許多詞彙。
辛小姐說,「非常享受親子共讀時光」,只需一點成本,透過繪本,就能讓讓寶寶擁有整個世界,相當值得。
研究發現,親子共讀在孩子成長過程中,相當重要,對於大腦發育、語言發展及增進理解能力等皆具有正面的刺激,並能夠啟發孩子的想像力及培養其創造力,有助於認知發展。為此,美國兒科醫學會早在103年就將「主動建議家長儘早唸故事書給寶寶聽」納入兒童醫療照護政策之一。
臺灣兒科醫學會也積極推廣親子共讀,提供「對話式共讀」、「由少而多建立閱讀習慣」及「家長以身作則」等三大原則與技巧,建議家長隨時攜帶故事書、童書繪本,只要有機會,就說故事給孩子聽。
積極推廣親子共讀的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醫師陳宥達說,「為讓孩子贏在起跑點,親子共讀越早開始越好」,家長們不要以為寶寶還小、聽不懂,應該從小唸書給孩子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