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位教育趨勢下,不只硬體到位,老師的應用軟硬體能力也應升級。
圖片來源:Shuttetstock
未來城市 Future City @天下 BenQ 專欄
文・楊士良(明基亞太台灣區總經理)
新冠疫情爆發時,其實⋯⋯七歲的女兒顯得比我更冷靜。
那時,我被派駐在美國德州工作,時任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之後,公司啟動在家工作、女兒也因為校園關閉而在家採取遠距教學。
當下我有些緊張,不知道該怎麼協助女兒度過這段特殊時光;結果,女兒很平靜地拿出書包裡的筆電,對我說:「爸爸,學校給這個。」這是女兒進入小學時,平日上課時就會使用的筆電 Chromebook,在平日學習過程中就已經熟悉使用,可以單獨流暢操作。
因疫情停課的幾個月裡,老師每週透過 E-mail,提示課表及需要家長協助的環節。女兒則會利用學校配給的 Chromebook 跟老師、同學互動;有時候瀏覽預錄好的影片,有時候則必須由家長陪伴完成課程。
一開始,習慣台灣教育的我們,不熟悉智慧數位教育的運作模式,心裡很慌張;後來才發現,數位、智慧教育早已深植美國教育的日常。
智慧教育大勢所趨,台灣跟上了嗎?
智慧教育確實是全球大趨勢。市調機構市場數據預報(Market Data Forecast)指出,2020 年全球智慧教育和學習市場為 2,840 億美元(約新台幣 8.8 兆元),預估將以年複合成長率 17.4% 的速度急遽成長至 2026 年,並迎來 6,200 億美元(約新台幣 19.2 兆元)的規模。
毫無疑問,有一股全球投資熱錢流向了數位學習領域。
台灣看似沒有置身事外,尤其在本土新冠疫情爆發後,全台校園經歷停課不停學、虛擬與實體混合授課的現實挑戰。首善之都台北市的國小至高中學校,45% 教室設有大尺寸互動螢幕,讓虛實混合教學模式更加順利;去年底,行政院更是喊出在 2025 年實現「班班有網路、生生用平板」的目標,投入高達 200 億元預算,堪稱是台灣教育史上最貴的數位轉型計畫。
只不過,預算來得又快又急,而新冠新冠疫情彷彿一場豪雨,檢驗誰家的屋頂會漏水。 雖然,台灣有著傲視全球的半導體產業聚落,但教育產業的數位轉型卻常侷限於硬體思維。此外,保誠人壽調查,近四成的孩子覺得,遠距教學時,常聽不懂老師在說什麼、螢幕太小看不清楚;這顯示,遠距教學與居家學習模式,在學生身上的確出現了「學習失落」(learning loss)。
老師不會用,數位教室再豪華也沒用
其實,教學第一線的老師都很努力,但他們真的太忙了。台灣的學校擁有很棒的科技軟硬體工具,這些應該都是老師的助力,但到了教學現場,卻經常成了「無力」。
確實,教學環境突然巨變,讓老師一瞬間成了「直播主」。
課程方面,除了要重新調整上課進度、教學方式,還要針對遠距教學設計新的學習單與回家作業;有些認真的老師為了提升學生上課意願,還花費自己的時間進修,加強聲音與表情。
面對硬體設備,老師要學習如何使用學校裡的投影機、平板、智慧白板、電腦⋯⋯這些科技產品來自不同品牌業者、使用不同的軟體程式,學起來事倍功半。最後,許多老師選擇專注於教學本業——老師若不會用,硬體規格再豪華也沒效果。
為了解決老師的困境,BenQ 從 2009 年開始投入教育市場,「教育互動觸控顯示器」(智慧電子白板)也在全台打造近 6,000 間智慧未來教室,台北市更有超過七成教室使用我們的教育觸控螢幕。
除了設計硬體,我們還推出教學工作坊。每當講師秀出隱藏版功能,老師往往會發出驚呼聲,並踴躍針對自己的教學內容提出可能的應用討論。這證明了,只要有適當引導,老師們非常願意在教學中導入科技互動元素;只是,我們應該先讓老師體驗好的教學科技方式,並讓他們知道有後援與支持,而非僅加重工作負擔。
教學工作坊讓老師變成學生,先學習硬體的應用方式。
圖片來源:截自 BenQ影片
走到教育現場,了解前線需求
為了讓更多老師知道「數位教學其實沒那麼難」,我們從 2021 年起舉辦教育訓練。
起初,校長、老師們以為我們是為了推銷產品,也有校長明白對我說:「你們做得再好、我也沒辦法決定採購結果喔!」我總一而再、再而三地說明,我考慮的不僅是銷售,而是在意教育現場使用產品的頻率、品質,確保設計初衷能否對師生有幫助。
近兩年,BenQ 團隊與專職講師、教育領域的教案設計者,還有公司內部的設計師與產品經理等講師走進校園;兩年來,我們已到訪近百間校園、完成一場場不同的教育訓練。
同時,我們也開放老師許願,並詳細記下老師期待新增的功能,再由產品中心考量可行性、追蹤進度、將結果回報許願者。例如,數學老師許願新增量角器、尺、圓規等工具;英文老師希望能載入音檔、調整播放速度;還有串接線上教學平台、減少老師手動建立學生名單的時間。
有些老師心中只有模糊的想法、覺得某些授課情境或許可以透過科技工具輔助;這時,就需要產品中心同仁後續追蹤討論、共同開發,往往能擦出不同的火花。
例如,有一位高中體育老師問我們:「下雨天的時候,我是不是可以用智慧白板來講解球賽的戰術?」我覺得很棒,就請同仁與老師聯繫、了解他的想法;最後,我們讓老師透過「教學模板」的球場俯視圖講解比賽規則、分析戰術,讓模板更接地氣又實用。
外界看來,這些功能或許並不特別酷炫,但對於第一線人員卻非常實用;因此,這些來自老師許願的新功能,總能獲得更多正面迴響。且這些交流都是可貴的經驗,讓我們及時修正、深入合作,並滿足各種需求。
楊士良認為,在教育前線能找到老師的需求,再以科技產品有效後援。
圖片來源:截自 BenQ影片
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,而是點燃一把火。我也相信,「生生有平板、班班有大屏」絕對不是智慧學習的終極目標,互動教學更是未來不變的趨勢。
如果,你問我持續走訪校園、帶給老師不同於以往的教育訓練,想達到什麼目標?我的答案是:如果善用數位工具教學的老師不再受到媒體關注,如果少了平板與大屏的教學現場會讓師生非常不適應,這才是我理想中的學習現場——因為這代表著,數位學習早已成為人人習以為常的日常風景。
參考資訊
本文由未來城市 Future City @天下 授權轉載